郑嘉伦 | 袋子拿走了,责任却没回来


芙蓉市政厅近来在芙蓉公市推出“共享环保袋”计划,鼓励民众减少塑料袋使用,让大家在买菜、打包时方便借袋、用袋、再归还。这是一项具有环保精神的好政策,只是,理想往往敌不过现实。
ADVERTISEMENT
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共享袋,在“看人家拿我也拿”的心理下,共享环保袋被默默转移成“我的袋”。计划初衷是提倡“用后归还”,但第二天,站架上空空如也。个人认为,问题并不在于制度设计多么天真,而在于我们是否真正理解“共享”的意义。
在许多大马人眼中,“共享”似乎等于“免费领取”。免费的东西,不拿白不拿;新的袋子,不拿可惜。于是,一个倡导循环的环保计划,变成了另一场“免费送袋活动”。
这其实是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社会中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心态,资源是别人的责任,便利却是自己的权利。
我相信大家并非不知道环保的重要性,每个人都能说出“要减少塑料袋使用”、“要爱护地球”这些口号,但从口号到行动,却有一条漫长的距离。带饭盒、带购物袋,对许多人来说仍是一个麻烦,于是,环保成了别人家的事,也常常有人会以“我只是一时忘了带”这样安慰自己。
芙蓉公市的共享环保袋站,是一个小小的实验,却暴露出一个大大的社会问题,缺乏公民自觉。没有自觉,再完善的制度都会被掏空,没有责任感,再美好的初衷也会变味。所谓“共享”,并不是“我拿你补”,而是“我用我还”,是一种相互相信任的社会契约。
当然,制度本身或许可以更聪明些,比如设立登记机制、以积分换袋、或让社区团体协助管理,都可能提高归还率。毕竟,人性需要一点提醒,也需要一点约束。
要让环保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,必须从“别人应该”变成“我也要”。共享环保袋不是政府的项目,而是社会的一面镜子。它考验的,不是袋子能不能循环,而是我们能不能自我反省,当人人都说爱地球,却没人愿意归还一个袋子,这样的环保,还能走多远?
这次市政厅的试验,提醒着我们,政策的成功,不在于推出多少新点子,而在于能否唤醒人心的责任感。环保不是口号,而是一种持续的选择,就从一个小小的袋子开始。
ADVERTISEMENT
热门新闻
百格视频
ADVERTISEMENT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