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晓得你曾否面对这样的时刻:发现周围朋友遭遇不幸,你会难过很久;即便提供能力范围的帮助后,仍然有种莫名的愧疚。
观赏感人的电影或阅读动人的小说,一旦陷入角色当中,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走出来。
ADVERTISEMENT
又或者刷手机时,接触负面新闻容易感到揪心,甚至产生莫名的焦虑。
在心理学层面,这是一种共情(或称之为同理)人格,即这人懂得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,能换位思考,对他人展示关怀。
一般上,共情者下意识观察他人,所表现的行为像你快乐,我懂你;你伤心,我能感受;你不孤独,因为我愿意陪伴你。
共情是一种能力,不过对于共情过度者,就像长期负荷运动导致肌肉老损一样,身体疲劳,情绪过载,对自己的身心灵造成伤害。
在日常生活中,共情过度者如磁铁一样,吸收各种情绪,无形中添加自己的负担;而当负面情绪淹没了,焦虑、忧郁即容易浮现,成为个人困惑。
共情过度者身上有一种易碎感及敏感,无论在人群中或在独处中,因受不了高刺激而选择离开人群,封闭自我,经常因此扰乱内心的平衡,承受不必要的痛苦,对人际关系抱以消极预期,随时面对孤独和苦闷。
尽管多么不情愿,也总会当身边朋友的情感导师,下一回联络时,可能又是对方出现情感问题或人生困惑的时候,失去单纯分享与交流,没有边界地付出造成自己被约束。
因此,在他人越界形成不舒服的情况,共情者需学会坚决且清楚告诉他人内心想法与感受。倘若对方无视,那就得离开这类人。铭记:共情者无需每时每刻都善解人意。
共情者也得学会留些独处时光,清理过载的信息,如少看负面或令自己沮丧的资讯,同时也远离经常抱怨及宣泄负能量的朋友。
“每个人的力量有限”,共情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能力有限,放下助人情结,这是对他人命运地尊重,也是对自己释怀。
一旦发现自己共情过度,处于焦虑、忧郁或烦躁、痛苦中,要多做令自己幸福的事,温柔善待自己,避免内耗。
共情,是一种珍贵的能力,若发现身边有共情的朋友,更要珍惜。不过,共情者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和善解人意当成理所当然;倘若感受共情过度,引发心灵疲惫,那在共情之前,请先好好照顾自己。
ADVERTISEMENT
热门新闻
百格视频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