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曉得你曾否面對這樣的時刻:發現周圍朋友遭遇不幸,你會難過很久;即便提供能力範圍的幫助後,仍然有種莫名的愧疚。
觀賞感人的電影或閱讀動人的小說,一旦陷入角色當中,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走出來。
ADVERTISEMENT
又或者刷手機時,接觸負面新聞容易感到揪心,甚至產生莫名的焦慮。
在心理學層面,這是一種共情(或稱之為同理)人格,即這人懂得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,能換位思考,對他人展示關懷。
一般上,共情者下意識觀察他人,所表現的行為像你快樂,我懂你;你傷心,我能感受;你不孤獨,因為我願意陪伴你。
共情是一種能力,不過對於共情過度者,就像長期負荷運動導致肌肉老損一樣,身體疲勞,情緒過載,對自己的身心靈造成傷害。
在日常生活中,共情過度者如磁鐵一樣,吸收各種情緒,無形中添加自己的負擔;而當負面情緒淹沒了,焦慮、憂鬱即容易浮現,成為個人困惑。
共情過度者身上有一種易碎感及敏感,無論在人群中或在獨處中,因受不了高刺激而選擇離開人群,封閉自我,經常因此擾亂內心的平衡,承受不必要的痛苦,對人際關係抱以消極預期,隨時面對孤獨和苦悶。
儘管多麼不情願,也總會當身邊朋友的情感導師,下一回聯絡時,可能又是對方出現情感問題或人生困惑的時候,失去單純分享與交流,沒有邊界地付出造成自己被約束。
因此,在他人越界形成不舒服的情況,共情者需學會堅決且清楚告訴他人內心想法與感受。倘若對方無視,那就得離開這類人。銘記:共情者無需每時每刻都善解人意。
共情者也得學會留些獨處時光,清理過載的信息,如少看負面或令自己沮喪的資訊,同時也遠離經常抱怨及宣洩負能量的朋友。
“每個人的力量有限”,共情者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的能力有限,放下助人情結,這是對他人命運地尊重,也是對自己釋懷。
一旦發現自己共情過度,處於焦慮、憂鬱或煩躁、痛苦中,要多做令自己幸福的事,溫柔善待自己,避免內耗。
共情,是一種珍貴的能力,若發現身邊有共情的朋友,更要珍惜。不過,共情者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和善解人意當成理所當然;倘若感受共情過度,引發心靈疲憊,那在共情之前,請先好好照顧自己。
ADVERTISEMENT
热门新闻
百格视频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