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芙蓉3日讯)国家开放孩子回归校园生活,惟学生行为和情绪的偏差的案例也在逐增,森美兰中华大会堂辅导中心发现,12岁以下的小学生的案列尤其明显,并鼓励家长抽出时间,多聆听孩子的内心感受与想法。
疫情后回校 孩子易不安
2020年3月爆发一场冠病疫情,当时我国实行行动管制令,人民也被叮嘱留在家里,学校也因此实行听课、网课大约2年的时间,导致孩子都被逼长期待在家里。而开放后,学生也因各种因素而产生不安,引发行为或情绪上偏差问题。
ADVERTISEMENT
林爱莲:案列都翻倍增加
森华堂辅导中心主任林爱莲接受《花城》社区报询问时指出,相比起行动管制令前,辅导中心所接到的各年龄层案列都翻倍增加,包括儿童和青少年,两者之间12岁孩童所面对的行为和情绪偏差问题案列增长更为显著。
她进一步解释,儿童和青少年在2年的疫情时,因网课需要等其他原因下对手机的依赖变得更强,而且生活上的自由度也比较高,课业压力也较低。但当回归校园生活后,家长开始管制孩子使用手机、课业的压力,都是导致他们在情绪上有所改变的因素。
“当国家开放后大家重返校园,孩子会感到不习惯需要重新适应,尤其是返回实体课后家长管制手机使用时间,且可能无法做到有效沟通,导致他们之间很大冲突。而有些在成绩上较不理想的同学,也会因为追赶课业而产生压力,导致情绪生病,沉默寡言也不愿意沟通。”
她说,大部分察觉孩子行为和情绪出现偏差的都是学校老师,包括话题少、暴躁或抗拒心理而引发的心理或生理变化等,而意识到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辅导中心,义工一般上也希望家长能陪同孩子一起进行辅导。
她说,在疫情前同龄孩子可能只是行为上有偏差,如叛逆、顽皮或不做功课,但是疫情后现象有所改变,就是情绪和行为上皆出现偏差。
无论如何,她鼓励家长多和孩子沟通,并且以更大的开放度去聆听孩子的心声,了解他们行为后的动机,因为大多时候家长都会根据社会系统要求孩子跟随,但却少了软性或弹性的沟通。
盼打造“游疗室”
林爱莲认为,这种现象应该被关注并及时解决,所以森华堂辅导中心接下来的方向和计划便是打造“游疗室”,主要是12岁以下的孩子无法确切的表达内心的世界,需要透过游戏、玩具和受过培训的辅导义工去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。
抑郁求助者占50%
她指出,孩子因为无法确切表达加上成人没有方法引导他们表达内心世界,导致孩子也有忧郁的情况。在开放后求助的案例翻倍增加,更是令义工“措手不及”,包括有成人的情绪病、家庭问题等,而自杀倾向或抑郁的求助者更占了50%至60%。
她说,即便辅导中心没有延长开放时段,不过已经增加义工至30位,并会根据个案安排辅导时段。同时,辅导中心也会进行义工培训工程和在来临的11月11日,配合大马辅导月,举行精神抑郁自我和家庭照顾的半天活动,灌输参与者相关的知识。
ADVERTISEMENT
热门新闻
百格视频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