镜头下的家乡故事|舌尖上的武来岸



五、六十年代,武来岸夜间没有任何娱乐,也没电视看,一般村民都有早睡的习惯。卖吃的,包括传统咖啡店,晚间都没有营业。村民若晚间小酌或夜宵,只好到最靠近的城市士毛月或加影去。
小炒之类的店,到了70年代后才有。我记得有一位姓宋的本村人,在巴刹开了一间小炒档。下午开始营业,晚上八、九点结束。顾客都是本地人,卖的都是一般炒粉和炒面之类的面食。
ADVERTISEMENT
接下来,1982年,郭佛佑大哥在街上警察局左侧,开了间小炒店。那时我在吉隆坡工作,每次回家,晚上一定去光顾,和几名同乡知己好友谈天说地。郭大哥拿手的炸鱿鱼,每次忆起,齿颊还留香呢!

首间餐馆“家乡海鲜饭店”
武来岸第一间餐馆就是“家乡海鲜饭店”,老板胡友祥是我的邻居。小学毕业后到巴生工作,80年代初回乡和妻子开了这间餐馆。饭店中午开始营业一直到晚上才结束。生意不错,后来还扩充营业,把隔壁的店也租了下来,同时也安装了冷气。
两年前,胡友祥把生意转让给人,新老板把隔壁的店铺也租了下来,改名为农乡海鲜饭店,是目前武来岸最大的餐厅。
从90年代开始,食肆如雨后春笋,从大街往石哪督庙的方向,多家由本地村民开的餐馆,一间接一间开始营业。比较早的饭店计有武来岸亚答屋海鲜饭店、耀强家乡饭店和好朋友海鲜饭店等。冠病前这些饭店到午夜才打烊,其中还兼卖野味。住在士毛月和加影的人,反而来此消费了。

【石水烧鱼】碳火烧鱼 风味独特
除了这些餐厅提供各种菜色外,武来岸的烧鱼也有些名气,而最先开烧鱼店的,则是郭石水大哥。郭老原本是位胶农,1999年毅然转换跑道,尝试在他的胶园里养非洲鱼,并开了这家石水烧鱼店。没想到生意越来越好,后来为了扩充营业,迁到石哪督庙后山,在自己拥有而且比较大的地段继续营业。
新的地点有2个大鱼塘用来饲养非洲鱼,然而所产渔获却供不应求,还需从外购买。虽然面对碳的供应问题,郭大哥还是坚持用碳来作燃料。因为他相信,用碳来烧鱼,会比较到味。石水大哥的烧鱼生意还蛮不错,尤其是周末,更是应接不暇,闻名而来的客人也不少。
他的儿子郭子仪,女儿郭怡欢和儿媳妇,成了石水的好帮手。虽然石水大哥已近80岁高龄,但还是和妻子在烧鱼店负责杀鱼和做酱料。24年如一日,习惯性赤脚在烧鱼店忙里忙外。
村里目前已开多了数家烧鱼店,其中一家就在石水烧鱼附近,由一位姓叶的同乡开的,叫阿叶烧鱼。除了泰式烧鱼外,还有其他美味菜肴。餐厅边也有鱼塘,环境优美。

【泰国餐厅】泰妇掌厨 价格公道
村里有一位名叫阿诺的泰国妇女,20多年前嫁来这里,她入乡随俗,讲得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和华语。她看到武来岸饮食业的潜能,约10年前,在大街往石哪督庙的进口处,开了一家武来岸东炎泰式料理餐厅(Broga Tomyam Mee)。
除了东炎面、黄梨炒饭、芒果饭和泰式奶茶外,还有当地人喜欢吃的板面和各种饮料等。根据网民的评述,普遍认为价格公道,还蛮受顾客的欢迎。

【丰鱼粥食】鲜鱼粥为主 环境优美
村里一对姐妹花,郑风琴和风群,2013年在离武来岸原住民村不远处,开了一家以特色鲜鱼粥为卖点的丰鱼粥食餐厅。
这对姐妹花,从前在加影一家制衣厂工作,10年前辞职后,回来家乡在自己的农耕地上,开了这家餐厅。姐姐风琴掌厨,妹妹风群打理店面,从零做起,如今已有一定的名声。
丰鱼粥食餐厅环境优美,有2个大鱼塘,鸟语花香,是大城市人远离尘嚣的好去处。每逢周末或假日,有可能还找不到位子呢。

ADVERTISEMENT
热门新闻
百格视频
ADVERTISEMENT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