芙蓉启华小学为配合百年校庆,耗费心血,投下不少资金,在校园内创设具规模的校史馆,在华教界可是令人鼓舞的创举。
办校史馆的意义,不是只局限于记载先贤办教育的艰辛,表面上那么简单,它是折射地方史的一面镜子,带出启华创校的特殊背景,更勾勒出沉香这片土地承载华族血泪垦荒史的过去。
ADVERTISEMENT
诚然校史须承载办校的过去,但启华校史所映照出来的社会现象,不只是一所学校变迁史,它更承载芙蓉少有的经典建校历程。
启华曾创下森州学生人数最多的华小,却少人留意到它是在沉香现下的森中总的现址创校时,只是一间简陋的锌顶小屋,过后不久再迁至沙都口一间双层店屋,继续办校。
风雨飘飘数年后,启华迁校至梅江五属会馆在沉香路新落成堂皇双层会所,开始新的里程碑,至1998年再建设今天会馆后方的新校舍至今,启华校史犹如孟母三迁,充份体现华校奋战不懈的精神面貌。
要书写启华校史,绝不能与森梅江五属会馆切割,启华是今天年轻一代不爱参与,甚至差不多被遗忘的老会馆,它却在早年就已立下最佳馆校合一的办教典范之一。
这是因为它在30年代就迁入在那一个年代傲视芙蓉的梅江新会所上课,这更是会馆先贤为扶养本身学校,让出会所供上课,另一种对教育下一代无私付出的具体表现。
处青少年成长期的启华在会馆同人滋养下,茁壮成长,不久就有属于自己的校舍,而且还是创记录的四层楼校舍,比起另一个成功馆校合一成长起来的芙中,更早拥有本身行政独立的校园区。
只可惜这段重中之重的校史,没有在校史馆以创意主题的介绍展现出来,以便让学生感受到这段会馆对教育执著的民族情义结。
类似问题也发生在另一所更早开办的校史馆,尽管校史清楚写上该校前身叫农民学校,它却没有采用创意手法展示这所创建的历史背景,让学生深切体会到,学校是在垦荒年代,由务农种菜艰苦为生的农民所草创起来,已失去的场景要意象化,须特别处理,毕竟现在是处于创意的年代。
历届毕业的启华校友,即使踏入社会但母校情怀依旧,说明了启华有太多的精彩过去;1957年毕业的启华校友叶金福中医师,在他的回忆中,就曾见证过当年为反对学校改制的振中生,在校园外游行示威路过启华,势头浩大的历史性一页。
还有启华早年拥有森州独一无二的垫上运动,培养无数的人才,以及表现卓越的铜乐队,但时代和校政的变迁,加上人口大量的流失,往昔的亮点,难以为继。
有幸受邀出席见证启华校史馆的开幕礼,与校史馆幕后推手吴立沧董事长聊起办馆容易,但如何持续热度的课题,要校史馆成为学生潜移默化的另类教育场所,有一定的挑战。
当谈起更有规模的另一个校史馆,是否只是成为门面装饰,一年难得几度开放的情景,我们还是自行思索,自我求存好了,不好想太多的下一步。
ADVERTISEMENT
热门新闻
百格视频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