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洲网
星洲网
星洲网 登入
Newsletter|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|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|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|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|星洲网 活动

ADVERTISEMENT

ADVERTISEMENT

地方

|

花城大小事

|
发布: 3:47pm 07/02/2025

节气

通胜日历

良辰吉日

择日

邓秀兰

节气

通胜日历

良辰吉日

择日

邓秀兰

挑个吉日良辰“趋吉避凶” 通胜初探 揭择日奥秘

报道/摄影:戴家恩
通胜初探:了解华人文化的择日奥秘
拥有30年解读通胜经验的邓秀兰展示手中的通胜。

(芙蓉7日讯)在华人传统文化中,提到“通胜”,就像翻开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,集合日期表、生肖运程、吉凶宜忌、流年、天干地支、土方疗法等诸多内容,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部分,莫过于“”。

无论是婚娶、开业、搬家,还是做其他重大决策,挑个“吉日良辰”似乎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,而背后复杂的天干地支、阴阳五行,既让人感到神秘,又让人对其中的学问充满敬畏。

ADVERTISEMENT

除了择日之外,在医学科技不发达的古代,人们的生活常常依赖一些传统的信仰与方式来应对疾病与不幸,当人们生病时,会把其与“冲犯”阴灵或某些不吉的时机联系起来,认为这与天时不顺、气场不对等因素有关。

然而,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技术的发展,通胜的使用需求逐渐减少,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,对通胜的了解几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,更何况现代人更多依赖于科技和信息工具,渐渐地通胜已成为一种“古董”,许多人甚至未曾接触过它。

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通胜的基本内容和择日知识,《花城》社区报特别采访了拥有30年解读通胜经验的神料店东主(72岁),以揭开这本传统宝典的神秘面纱,为新的一年选个吉日,开启一个充满福气与祥和的春天。

通胜初探:了解华人文化的择日奥秘
通胜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,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部分莫过于“择日”。
邓秀兰:马流通3版本通胜

“兰姐”邓秀兰指出,通胜也被称为“通书”,但由于“书”与“输”同音,许多人因此感到避讳,便改称为“通胜”,以免带来不吉之兆。

她进一步科普,我国市场上流通的通胜大致可分为3个版本,分别是《广经堂》、《聚宝楼》及《南阳堂》。其中,《广经堂》和《聚宝楼》是香港版的通胜,而《南阳堂》则源自泰国。

她说,受地域文化影响,北马一些与泰国接壤地区的民众会使用《南阳堂》,内容不仅有华人农历,还有泰国传统的阴历、历法及占星命理知识。

通胜初探:了解华人文化的择日奥秘
通胜的”董公择日要览”详细记录了古代择日的原理、方法和技巧。
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

有关择日的知识,邓秀兰解释,在华人传统文化中,做事讲究“天时地利人和”,因此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,人们都会尽量选择一个吉日良辰,例如婚嫁、搬家入宅、开新店,有者甚至连洗头、探病等日常事务,大家都希望通过择日来“趋吉避凶”。

她透露,择日时需要避开包括“三娘煞”、“杨公忌”和“赤口日”当中不吉的日子,开日、满日、建日和成日则是较为吉利的日子,而不同的生肖也有可能与某些日子犯冲,因此择日其实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知识。

其中,结婚是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择日之一,因为不仅要避开男女双方及父母的生肖“冲日”,有些人还特别要求选择周末举办婚礼,再加上农历中有些月份不宜办喜事,最终能选的吉日少之又少。

通胜初探:了解华人文化的择日奥秘
邓秀兰指择日时需要避开包括“三娘煞”、“杨公忌”和“赤口日”当中不吉的日子。
犯冲生肖不宜操办大事

邓秀兰提到,如果想查看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吉凶日子,可以参考通胜中的后部分,每个日期的顶部列出的是阳历日期,下面标注了当天的吉星、吉凶时辰、宜忌事项、以及当天的农历日子。

她补充,每天都会有对应的生肖,而根据冲克原理,自然会有相冲的生肖,因此,犯冲生肖的人士当天不宜操办大事。

根据这些信息,她建议大家在选定特定日子进行重要活动时,要谨慎行事,避免与不利的时辰或冲日相冲,从而祈求一年的平安与顺利。

她说,择日是一项专业知识,而通胜作为一本百科全书,里面有详细的指南供读者参考,而“宜忌”和生肖信息则是最简单易懂的参考资料。

通胜初探:了解华人文化的择日奥秘
邓秀兰说,择日是一项专业知识,不同的人根据个人理解和经验会有不同的解读。
为人解读通胜排疑解惑

邓秀兰提到,她年轻时曾在姑母的神料店工作,期间在姑母指导下学习解读通胜,并掌握了这项传统知识。

经过数十年的自行研究,她至今仍用这些技能帮助人们排疑解惑,甚至在疫情期间,在孩子的协助下,通过线上为人解读通胜。

她说,以前人们常将通胜挂在大门上方化煞避邪,而“过期”的通胜也会珍藏起来,因为通胜被视为驱邪避灾、带来吉祥的象征,保存越久,护佑力量越强。

她说,通胜的内容丰富,涵盖春牛图、称骨法、张天师符咒等,还有英文资料,包罗万象。这本书不仅是农历历书,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,需细心研究才能领会其中奥妙。

尽管如今迷信的观念逐渐淡化,但有些事情仍然难以解释,因此人们往往抱着“宁可信其有”的态度,对这些传统习俗保持敬畏与尊重。

 

打开全文

ADVERTISEMENT

热门新闻

百格视频

ADVERTISEMENT

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
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