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洲网
星洲网
星洲网 登入
Newsletter|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|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|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|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|星洲网 活动

ADVERTISEMENT

ADVERTISEMENT

地方

|

花城观点

发布: 4:21pm 14/07/2025

戴家恩 | “南京红姐事件”不是笑话

近日,中国“南京红姐事件”在网络上持续发酵。一名38岁男子化名“红姐”,长期在社交平台上假扮女性,以“提供免费性服务”为诱饵,约见数百名男性发生关系,事后还涉嫌偷拍他人私密画面,并制成不雅影片进行售卖牟利。

事件曝光后引发社会震惊与舆论哗然,但更令人寒心的是,网络上却充斥着大量调侃与嘲笑的声音。

ADVERTISEMENT

有网友评论称“红姐吃得真好”、“让我来”,甚至有人借机贬低女性,讽刺说连“红姐”都能吸引上百名男性,女性是不是该反思,这种言论不仅荒诞,而且极具侮辱性。

更有甚者,将事件中的男性受害者嘲讽为“知男而上”、“来都来了”,但即便其中有部分人在知晓真相仍继续发生关系,也绝不能掩盖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偷拍的事实。这是对隐私权与人格尊严的严重侵犯,也是极为恶劣的违法行为。

然而,在受害者尚未走出羞辱与惊恐之时,网络却把事件当作笑话来消费,甚至将施害者包装为“传奇人物”,这何尝不是一种集体冷漠与道德扭曲?

社会总在强调“不要羞辱女性受害者”,但为何当受害者是男性时,一些人就觉得可以肆意嘲弄?这种双标态度,无论针对谁,都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。

笔者认为,这起事件反映的是,其实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心理与性别观念议题。许多受害者之所以不敢发声,可能不是因为被骗,而是害怕被贴上“丢脸”、“活该”的标签,也正是这种耻辱文化,让施害者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被保护了。

这也暴露出当前性教育的一大漏洞,许多男性从青春期开始,就将性行为与匿名、刺激、隐秘的网络文化相连,缺乏关于同意、信任与风险的基本认知。当面对诱惑与操控时,往往缺乏拒绝和判断的能力,即使知道不合理,也不敢拒绝。

不仅如此,这个案例也同时印证了性别理论学者巴特勒的观点,“性别是一种社会表演”。“红姐”通过语言、打扮及互动方式,成功扮演了社会刻板印象中的女性角色,证明只要“表演”足够真实,就能被接受为“女性”。

但必须强调的是,这起事件与跨性别群体或LGBTQ+群体无关,施害者并非出于对女性身份的认同,而是为了达成欺骗和牟利目的而伪装女性身分,若将个人犯罪泛化为对少数群体的攻击,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与偏见。

说到底,“南京红姐事件”并非“一个人骗了很多人”那么简单,而是关于性别、欲望、权力与羞耻感的社会结构正在崩塌的缩影。也许,我们该做的是警醒与反思,而不是围观、调侃或消费这个离谱剧情,避免助长网络歪风。

打开全文

ADVERTISEMENT

热门新闻

百格视频

ADVERTISEMENT

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
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