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欣怡 | 旅行的意义,不是放纵


近日看到一则新闻:几位大马游客在日本旅游时,因破坏当地公物而登上新闻版面。我感到诧异,也有些羞愧,因为我们常在社交媒体上批评某国游客“没公德心”、“破坏力惊人”、“低素质”的同时,却没发现,当镜头反过来对准自己时,我们的行为也并非完美无瑕。
那一刻,我不禁反思,究竟是我们太容易指摘别人,还是太少检视自己?
ADVERTISEMENT
小时候,母亲常说:“不是属于你的东西,不要乱碰。”那是我最早接触到的“界限”教育,也知道一旦弄坏了东西,必须自己负责。那种对“后果”的自觉,是一种从小养成的尊重。
如今回想起来,那简单的一句话,其实是一堂关于“公德心”的课。只是,长大后我发现,并不是所有人都把“别人的东西”当回事。有人认为“反正不是自己家”、“只是小事”,甚至把出国旅行当成一种“放飞自我”的借口。
但所谓文明,不在护照上,而在一个人懂不懂得克制与尊重。一个人若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、乱丢垃圾、破坏设施,即使穿得再体面,也掩盖不了失格的行为。
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,当记者问及游客是否知道不能在竹子上刻字时,对方只是淡淡回答一句:“不知道。”这一句看似简单,却显示了普遍人在不了解规则、不意识后果,就轻易触碰他人的空间和文化。
更何况,如今是多媒体时代,每一个镜头都可能成为一面镜子,把我们的言行放大,让全世界看见。当一位游客因为一时的轻率而破坏了公共设施,损害的,不只是那一处景点,更是整个群体的形象。
旅游,本是一件美好的事。它让人有机会走出熟悉的环境,看见不同的文化、风景与生活方式;旅行的意义,不是去征服或占有什么,而是学习“如何在陌生的地方做一个被欢迎的人”。
它教我们放松,但并不代表可以肆无忌惮。真正的自由,不是无拘无束,而是懂得在规则里伸展。
或许,我们都该重新理解“旅人”的身份。当你踏上异国的土地,你不只是游客,
更是代表着一份文化、一种形象。你如何说话、如何举止、如何对待那里的环境与人,都在无声地告诉世界:这是怎样的一个国家,怎样的一群人。
旅行的意义,不只是去看世界,更是让世界看到你如何与它相处。当一个人能在陌生的土地上,以尊重为底色,以体谅为修养,他所留下的,不只是足迹,而是一份让人记得的温度。
ADVERTISEMENT
热门新闻
百格视频
ADVERTISEMENT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