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洲网
星洲网
星洲网 登入
Newsletter|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|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|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|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|星洲网 活动

ADVERTISEMENT

ADVERTISEMENT

地方

|

花城最热点

发布: 3:01pm 22/11/2025
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
报道/摄影:丘明艳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王秋美(右二)耐心示范椰叶的折叠方法,身旁的妇女则仔细观看学习。

(波德申22日讯)“顺境要吃笠,逆境也要吃笠!”濒临失传的海南笠,看似朴素的传统美食,却折叠出海南人世代相传的生活哲学。

在海南人的文化里,有一种外表朴素却饱含深意的传统食物──笠,海南话读作“Lap”,外形与粽子相似,又与马来粽颇为接近,而味道与传统粽子无异。

ADVERTISEMENT

不同的是,笠作为海南人独有的文化美食,承载着特殊的生活哲学:顺境时吃笠,寓意把好事圈住;逆境时吃笠,则象征将恶运解开。好时送笠,代表祝福与喜悦;不好时送笠,则寄托安慰与鼓励。
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妇女们展示编织完成的笠,脸上不禁洋溢着自豪与喜悦。

笠由四片椰叶编织成枕头状,内里填入糯米、腊肠、烧肉、香菇、栗子等馅料,收口后放入清水中慢煮四小时以上。椰叶在热水中释放的清香渗透米粒,煮好的笠香气扑鼻,咬上一口软糯鲜香。

吃笠也讲究方式,必须一层层地慢慢解开椰叶,忌用刀剪破或切开,因为亲手解开的动作象征着“解忧解困,把不好的逐步消除”。

在早年海南人的生活里,凡遇喜事都会制作笠分送亲友,尤其在闰年,出嫁的女儿还要亲手做笠带回娘家,寓意“把好的带回去”。
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掌握折笠技巧的冯家楡(右)现场示范如何正确折叠椰叶。

在中国海南,这种独特传统依然延续,孩子满月、老人做寿、新屋落成都少不了笠。然而在大马,笠的习俗已逐渐式微,甚至不少年轻海南人未曾见过,更遑论学会制作。波德申的海南村则是少数仍保有此习俗的地方。这里曾经聚居大批第一代海南移民,当地妇女几乎人人都会做笠。

虽然如今村里只剩二十多户人家,但每逢大节日,依旧能看到村民们聚在一起,清洗椰叶、炒糯米、切腊肠,延续着祖辈留下的手艺。

适逢海南会馆配合秋祭举办活动,海南村更是承担起制作笠的传统,吸引中马区各地的海南妇女前来参与学习这项濒临失传的文化美食,让记忆中的味道得以继续传承。
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村民挑选、清洗后的椰叶,也是编织海南笠最重要的原料。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在巧手折叠下,椰叶逐渐编织出海南笠的雏形。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待糯米、五花肉、瘦肉、香菇、栗子等馅料填满笠后压实封口,就能准备下锅。

波德申海南会馆顾问莫泰波忆述,早在三、四十年前,他的母亲便曾召集村内妇女集体制作笠,以配合海南会馆会庆,并分赠全村共享。

“对海南人而言,笠是最吉祥的礼物。过去无论是新屋落成、炉灶启用、孩子满月,还是老人做寿,都会制作笠来分送亲友。”

他指出,笠的意义在于“把不好的东西包裹起来”,而在食用时必须亲手解开椰叶,才能象征着“解开厄运”。尽管如今海南村人口锐减,但每年秋祭仍需准备上百个笠作为贡品,近年来,会馆也会借助节庆契机,售卖笠和其他传统海南糕点,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并传承海南文化。
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莫泰波:对海南人而言,笠是最吉祥的礼物。

波德申海南会馆妇女团团长王秋美指出,笠不仅是一道传统美食,也体现了海南人独特的凝聚力与包容精神。

她介绍,制作笠所需的材料有糯米、虾米、香菇、腊肠、花肉、瘦肉与栗子,主要馅料和粽子相差无几,但笠的椰叶编法独特。

她笑称,海南妇女在折椰叶时,还有搭配口诀“一个圆一个尖,一个圆一个尖,两个圆。”边念边折,手上则不停交叠,就像编草席一样,把叶片逐渐折成枕头状。

她忆述,过去海南村每逢大节日,妇女们都会聚在一起制作笠,从砍椰叶、清洗、折叠到烹煮,往往要忙上大半天,大人们边做边聊天,小孩则在一旁玩耍,热闹中也充满了人情味。

“做好的笠,最终会平分给所有共同努力的妇女家中,大家一起享用,以传统美食联系全村人的情感。”

她感叹,随着时代变迁,不少村民已迁往外地谋生,但每逢节庆或活动,大家依旧会回来参与,共同延续这份传统。

她强调,笠对海南人来说不只是味道,更是团聚的理由,因为“只要有笠,我们就不会忘记自己的根。”
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王秋美:笠不仅是一道传统美食,也体现海南人的凝聚力与包容精神。

大马海南会馆联合会中马区妇女团团长谢婷婷说,海南笠是一种出嫁女在闰年制作、带回娘家的食物,寓意把好的带回家,也寄托着对父母的孝心。

“顺境逆境都要吃笠,也是一种生活智慧。但随着时代变迁,会做笠的人越来越少了,只能靠还掌握手艺的长辈一点点传下去,如今不少年轻海南人,连笠都没见过,因此举办学习与传承的活动,显得格外重要。”
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大马海南会馆联合会中马区妇女团团长谢婷婷

马口海南会馆妇女团团长蔡彦燕说,第一次学做笠时,因为不懂规矩,差点想用刀切开,结果马上被长辈制止,指这样是不可以的。第二次再学时,才算掌握了大约八成,但要折出四个直角并不容易,需要反复练习。

“笠是海南人特有的传统,不能随着老一辈的离开而失传,因此打算之后将会馆以往举办的包粽子比赛改成包笠比赛,让更多人动手体验。”
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马口海南会馆妇女团团长蔡彦燕

波德申海南会馆青年团团长冯家榆坦言,小时候其实不懂得欣赏笠,因为一年也只有节庆时才会吃到,直到三十多岁时才意识到,传承传统很重要,如果没人传承,笠真的会消失在文化历史洪流中。

“我自小在海南村长大,如今定居吉隆坡,但依然积极参与海南文化活动,也计划前往海南岛寻根。回想起,小时候还能和奶奶以海南话沟通,但随着长辈离世,这门语言也渐渐失传。学习笠,对我们来说不只是食物,而是重新找回根源的途径。”
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波德申海南会馆青年团团长冯家榆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图为初成型的笠,椰叶交错如同编织草席,易学难精。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一颗颗充满爱心与耐心的海南笠,象征海南人世代相传的团结与祝福。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海南笠外形各异,左边如粽子形状的笠难度更高,需要精准折角。右边则为传统枕头状,也是最常见的编织手法。
海南笠的情义与传承 顺境逆境都吃笠
来自中马区各地的海南会馆妇女团齐聚一堂,学习传统海南笠后拍摄大合照。

打开全文

ADVERTISEMENT

热门新闻

百格视频

ADVERTISEMENT

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

ADVERTISEMENT